专家学者点赞东北亚气象科技研讨会成果
10月12日至13日,2023年东北亚气象科技研讨会在辽宁省沈阳市召开。来自世界气象组织(WMO)、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(ECMWF),以及中国、蒙古、俄罗斯、德国等国的专家学者参会。大家表示研讨会搭建了气象国际合作平台,将有效提升东北亚地区应对极端天气水平和能力。
WMO亚洲和西南太平洋区域办公室主任本·丘吉尔感谢中国气象局为促进国际对话合作、推动区域发展所做的不懈努力。他指出,面对全球气候变化、气象灾害频发等共同挑战,加强多边对话和区域合作,建设更具抵御极端天气能力和气候韧性的社会十分重要。
蒙古国国家气象与环境监测局代理局长奥云吉日嘎拉·拉姆扎布指出,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,东北亚各国面临相似的极端灾害性天气。中国风云气象卫星在防灾减灾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,令人印象深刻。她表示,研讨会交流气象监测、数值预报模式等方面的科研成果,有助于协力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、推动区域发展。
国家气象中心全球气象室副主任杨舒楠表示,研讨会交流科研成果、经验,聚焦未来研究方向,进一步加强科研人员之间的了解交流,有助于推动强降水、沙尘等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服务,将持续促进全球监测、全球预报、全球服务。
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副主任吴捷认为,研讨会围绕东北亚地区高度关注的沙尘天气,以及东北亚冷涡开展学术交流,学术水平高、地域特色鲜明。
南京大学教授孙旭光表示,研讨会广泛邀请国内外气象科技领域专家学者,大家的研究重点各有侧重,通过该平台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充分研讨,有利于科研与业务深度融合。
中山大学教授杨崧指出,研讨会是一次学术和业务相互碰撞、相互促进的会议,大家开展了广泛而深刻的交流,参与度很高。他期待有更多国家积极参与该研讨会,建言献策。
沈阳农业大学教授谢立勇表示,研讨会质量很高,对东北亚地区的气候问题尤其是沙尘暴的讨论深入,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气象国际合作,将持续促进地方科研发展、解决实际问题。
(作者:徐嫩羽 张广梅 马东雷 责任编辑:王亮)